第0568章 摸金校尉-《冉魏霸业》


    第(2/3)页

    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类专司盗墓的官职在曹操的军队里便应运而生。

    按常理来,这不是一个光彩的行当,但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让。”胸怀下的曹孟德,只要军队能吃上饭、打胜仗,哪里还在乎背上骂名。

    王猛叹气道:“自此之后,效仿摸金校尉之事的盗墓贼就更多了,而曹孟德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自己的陵墓被盗墓贼光顾,更是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树。”

    “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传曹孟德还设置了七十二疑冢,让人找不到他的陵墓所在。陛下,臣想你也不愿意自己跟曹操一样,害怕自己驾崩后的陵墓被盗,同时严重破坏社会的风气吧?”

    “哈哈,不一样,不一样。朕与曹孟德不一样!”

    王猛的这些话有些放肆,但冉闵并不介意。

    曹阿瞒这事儿做得的确不地道,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呀!

    盗墓盗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来盗墓者这个道理。于是,曹操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帝王!

    要知道,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

    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张节俭。据,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缢”。

    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

    其二,为了防止盗墓。

    大概是因为自己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也曾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借的场面,他不愿重蹈复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传,在安葬他的那一,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

    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这七十二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

    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