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桃花源里的来客-《大宋的那些事儿》


    第(3/3)页

    爱美之心自古以来就是人皆有之嘛。再往里便是一帘青丝薄纱,把个闺房不经意间分成休息区和活动区两部分,互不干扰。

    看到这不禁为古人在装璜装饰方面就已能有如此独道见解而暗自叹服。再看那薄纱之后,一张jīng致的红木小卧塌,隐绰可见。

    不知眼前这样一位美如天仙的妙龄少女睡于如此朦胧的床第之上,会是何等情景……不知不觉便已在此情此景中失了神志。不禁开始浮想连翩起来。

    “喂,你不是要饮茶吗?难道还要本小姐亲自给你倒上不成?”

    “哦,对对,喝茶,呵呵,喝茶。”一语惊醒梦中人,刚才YY之时,想必是失态了,回头可得小心点。安全第一,安全第一。一边想,一边伸手倒了杯茶一饮而尽:“好茶,真是好茶啊。”

    “你也懂得品茶?”淑贞见我连声叫好,好似疑惑地问道。

    茶?本帅哥哪懂这些东西。那是斯文人玩的。不过话说回来了,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大户人家小姐喝的茶,怎么也不会差到哪去吧。

    而且据我所知,茶叶也就是在宋代才开始大面积种植,随之兴起的茶文化也只限于王公贵族之间为了章显小资情节时才互相交流。至于平民百姓,那是连边也沾不上的。

    要说这茶道,其中jīng髓我虽不知晓,但要说起空谈来,我可不一定输给那些jīng于品茶之人。演员嘛,戏看多了自然就会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啊?

    于是我学着电影里的样子,再背着电影里的台词,把个茶道给她一阵胡吹猛侃。看着淑贞一对大眼望着我忽闪忽闪的,一开始刚见面时的小女生那种不懂世事的傻气又不自觉地显露出来。

    哈哈,我暗自心中好笑,*了吧,这样的女孩子我研究过,心xìng要强,xìng情梗直,千万不要让她觉得比你强,那样你会死得很难看。但只要你能唬住她们,那就又另当别论了。

    轻则对你死心踏地,百依百顺,重则以身相许,更为严重的甚至不惜为你抛弃一切也再所不惜。想着不久的将来,眼前的这个小泼妇会变得像只小猫一样乖巧,不禁心中狂喜。“哈哈哈哈哈……”

    “喂,喂喂,你笑什么啊?”

    喀,我擦了擦嘴边的口水,失态,失态啊。不想我情场浪子驰骋情场,阅女无数,今rì竟在这小丫头片子而前两度失态,惭愧惭愧,不过要怪只能怪这丫头长得实在太那什么了,唉,认栽了。

    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我借着刚才的狂笑高声念道:“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武林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好,够经典啊,据小道消息,当年唐帅哥就是凭着这一招才泡到秋香的。

    “作死啊!谁让你站那么高,下来。”

    我慌忙中从凳上跳下来,不喜欢就算了嘛,发什么火啊。“嘿嘿,在下看气氛过于沉闷,想借诗调节一下,呵呵,啊,刚刚我说到哪里了?”

    “说到洗茶,闻香了。”

    “哦,说闻香其实……”

    “停停停,你这人油嘴滑舌,喝口茶也能说出这么多道道来,怕是再让你说下去天都有黑了,快说,你究竟是什么人?为何闯入我家庄园?”

    “这个嘛,说来话长,小姐,请听我慢慢道来。《桃花源记》听说过吗?”

    又是一脸茫然,依旧是傻傻地摇头。

    哈哈,好,没听过更好。我强压心中大喜,正sè道:“没听说过也不怪你,那地方本就是一世外之地,据我所知,在我之前这世间只有一人去过,那人是个渔民,不过他去了,只待了数rì,而我自小时误入该地直至今rì。只因不幸走出,就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桃花源?嘻嘻,你怎就那么笨呢?怎么出来再怎么回去不就得了,原路返回你该不会也不认得路吧?”

    一听此话我心中不禁万分惭愧,想我一世英明,却偏偏是个路盲,要不我也不至于按原路回个剧组也能把自己弄大宋朝来了吧。

    但跟淑贞可不能这么说,千万不能让这种小心xìng的女孩看不起,那我以后可就惨了。

    “切,哪有你说得那么简单,要是真这么好回去,还能叫世外桃源吗?听我说啊:”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说到这里,我看了一眼小丫头,见她一直认真地听着,想来已经被我的故事所吸引了,于是我又抿了口茶接着道:“渔人复前行,yù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rì,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