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一剑封喉 第四十八章 危机-《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2/3)页

    正在吃喝地时候,原野匆匆而来,有重要军情禀报。

    武蓬龙从锦州送来了消息。

    武蓬龙回到锦州后,用钱上下贿赂,侥幸逃过一难。不过死罪可免,活罪不能饶,临海军的节度使罢了他的官职。过了几天,又任命他为节度使府的巡官,赏他一口饭吃。武蓬龙到了节度使府,那得到地消息就多了,义军这笔钱没有白给,花在刀刃上了。{第一看书}

    武蓬龙很守信用,一直给义军送情报,今天送来地消息非常重要。

    北府宰相萧德恭到了锦州,部署围剿义军一事。耶律大石被调回平州路,围剿董庞儿。东南路军队改由东南路招讨使萧宝指挥。另外,据确切消息,东路大军由耶律讹里野指挥。萧干回奚王府了,而耶律余睹马上要率军围剿张撒八。

    这个人事调动顿时引起了黄涉和柴云等人的关注。北府宰相亲自赶到锦州宣布这项调动,显然不正常。萧宝、耶律讹里野在宫帐内都属于主和派,他们一个到锦州统率东南路军队,一个在兴中府统率东路大军,这说明宫帐内的主和派已经占据了上风,主战派可能因为一系列的失败正在被驱赶弃用。

    这是个好兆头。辽廷斗争激烈,或许可以给义军突围创造机会。

    辽廷内地主战派大臣肯定不甘心失败,他们会奋起反击,而反击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其人知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主和派地军队统帅也遭遇败绩,如此一来,形势愈危急,战事愈激烈,皇帝就不得不再次起用一批久经战阵的主战派大臣,这样他们才有机会重返宫帐。

    只是,机会在哪?在哪才能找到突围的机会?

    正当李虎等人为冲出重围而殚精竭虑的时候,义军和怨军的矛盾却骤然爆了。

    爆的原因是流民突然南下。

    金军为了尽快促成议和,向大灵河一线动了进攻,大灵河两岸州县的百姓纷纷逃亡。辽军死守川州、兴中府一线,城门紧闭,拒绝接纳流民。流民随即越过冰河。投奔义军。

    怨军就在黔州、宜州,这两州地百姓本来就恐惧,看到流民蜂拥而至,听说金人正随后杀来,也弃家而逃。怨军和辽军一样,也是城门紧闭,拒绝接纳。

    天寒地冻,饥寒交迫,百姓无奈之下。继续向南,投奔虎

    义军安置了第一批,又安置了第二批,第三批……情况越来越危急。帅府为此急告怨军。请他们适当收留一点,适当控制路隘,把流民向兴中府方向驱赶,不要任由他们越过大灵河。直奔海北州、趣义州而来,义军已经无力承受。

    怨军置若罔闻。不理不睬,尤其过份地是,他们在黔、宜两州烧杀掳掠,把那些死守家园地百姓都变成了流民,然后把他们向南驱赶。怨军为了自己地生存,开始剥夺他人的生存,这激起了百姓们的愤怒。很多人到了海北州、趣义州后。聚众闹事,数次引了小规模的暴乱。

    暴乱可以平定。人可以抓,但饭不能不给他们吃,这让义军迅陷入了粮食危机,幸好有近百万头牲畜可以补充粮食的不足,但这些都是百姓的财产,帅府可以强行收购一点,但多了就不行了,你不能断了人家的活路啊。

    李虎头痛欲裂,一筹莫展。

    打又不能打,杀又不能杀,所有的矛盾要想解决,只要一个办法,攻克锦州,突破重围,然后一路杀进,攻城掠地,拓宽生存领域,否则不要契丹人打,义军自己就要崩溃了。

    李虎急召各军主帅,想办法,出主意,无论如何要在冰河化冻之前拿下锦州,这是义军生存下去地唯一途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