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泡沫与理性的对话-《造个系统做金融》
第(2/3)页
“可以试一次。”周婷说。
“再等等。”陈帆盯着热力图上缓慢爬升的情绪熵值,“它还没到顶。”
第二天上午九点十七分,系统弹出红色提示:“最自信的多头出现密集建仓行为。”监测显示,该国最大主权基金在昨日逆势增持蓝筹股比例达18%,且未设置止损。
陈帆点头:“现在可以了。”
策略包自动生成应对路径:反向配置避险资产组合,包括黄金ETF、日本国债与离岸人民币短债;同时布局做空衍生品,采用分批入场方式,每次不超过总额的15%。
模拟结果显示,在未来一个月内若发生回调,预期回报率为29.4%,最大回撤控制在12%以内。相比以往同类策略,风险调整后收益提升2.3倍。
“这不是打败市场。”李航看着结果,“是学会了不在它的高潮时刻伸手。”
内部评审会定在第三天下午。三人围坐在指挥中心的环形桌前,投影不断滚动着百年数据对照案例。周婷提出最后顾虑:“如果我们公开这个模型,监管会不会认为我们在诱导市场恐慌?”
“那就别叫模型。”陈帆说,“叫研究。”
他决定以学术论文形式发布《泡沫三定律》的核心思想,仅保留宏观层面的观察结论,隐去具体算法和参数逻辑。对外宣称这是基于历史规律的哲学性总结,而非交易工具。
“我们不是在操控,是在提醒。”他说,“就像气象台发布台风预警,没人会怪预报员制造了风暴。”
峰会当天,会场座无虚席。陈帆站在讲台后,没有使用PPT,只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左侧是百年间七次泡沫破裂前的市场真实走势,右侧则是经三定律标准化后的统一模型。时间轴被压缩至相同长度,所有曲线惊人地重叠在一起。
现场鸦雀无声。
一位白发经济学家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另一位常年唱多的评论员低头翻看笔记,手指微微发抖。十七分钟后,角落传来一声极轻的叹息:“原来贪婪也有形状。”
没有人提问。也没有人质疑。
回到总部已是傍晚。指挥中心灯光微亮,主屏仍停留在全球热力图界面。东南亚市场情绪指数已升至橙色的区域,主权基金继续增持的消息刚刚传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