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如今本该在朝廷中协助三皇孙朱瞻墉坐镇中枢,稳定大局的杨荣杨溥,此刻也在朱瞻基的命令下,踏上了前往山海关外的路途。 京城距离山海关并不远,甚至可以说非常的近,不然后世也不会说什么天子守国门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京城距离边关的距离很近,在北方那些铁骑的速度下,很快便能到达,基本算是处于战时的一线了。 所以才有了那句天子守国门。 杨士奇虽然并不在京城,但因为他收到的消息早,所以当他赶到山海关外的时候,那京城中的杨荣杨溥也不过刚刚抵达。 山海关以北的明军大营之内。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齐聚于此,立于堂中,看着那主位上的朱瞻基,在纷纷见过礼后,却都默契的什么都没说。 这一次是太孙殿下将他们召过来的,如果他们急于询问,就显得有些不相信殿下了。 所以,他们选择不说话,等待太孙殿下自己下命令。 而此时坐在那营帐主位上的朱瞻基,虽然也清楚他们这些人心里的小九九,但他并不在乎这些。 只是独自坐在那椅子上思考着该如何开口。 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便开口说道:“三位,伱们可知这次叫你们三人放下手中的事情,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事情吗?” 闻言,下面的三人对视一眼,但还是坚持说道:“微臣不知。” 对于他们故意装糊涂的态度,朱瞻基瞧了一眼后,便直接开口说道:“此次喊你们过来,是为了此时山海关外的五十万大军。” “诸位都是我朝中的肱股之臣,想来对于眼下朝廷的局面也是心知肚明的。漠北、奴儿干都司、东南沿海、甚至于交趾以及境内的起义造反,该平定的也都平定的差不多了。” “如今唯一解决不了的就是这山海关外的五十万大军。我们老朱家自己人折腾的日子也不短了,也是该到了彻底解决这件事情的时候了,不能一直拖着。” “按照如今朝廷的局势,如果我那二叔和三叔要是真铁了心的要打,我们虽然并不害怕,甚至有很大可能打赢。但那五十万的将士,可都是我大明朝的将士。这仗啊,不能打” “哪怕死一个人,对于我朱瞻基而言都是一份罪过。” “况且,从之前我与汉王赵王之间的书信往来上,我能看的出来,他们不想反。不然也不会等到这个时候还没有哪怕派出一名将士。可到现在这个时候了,他们为什么还不投降呢?” 听着朱瞻基问出来的问题,那杨士奇、杨荣、杨溥其实也都想过,但就是想不出个结果来。 而在看到三人没一个回答后,朱瞻基也就不再卖关子,而是直接说道:“按照我的猜测,如今汉王和赵王是属于骑虎难下了。” “投了,他们就是造反被平定。不投,他们还是清君侧。” “所以,我这个做侄儿的,要给当叔叔的一个台阶下。” “现在我那俩叔叔说了,说你们三杨是朝廷中的奸佞,你们说,我该怎么做?” 听着朱瞻基的话,那杨士奇等人只是略微的思考了片刻后,便立马对着椅子上坐着的朱瞻基说道:“殿下,微臣对殿下忠心耿耿,从未做过对殿下不利的事情啊。” 面对这三人的解释,朱瞻基却只是笑了笑,然后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你们三位不是什么奸佞,但没办法,我那两位叔叔如今认准了,说你们就是朝中的奸佞,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瞧着三人不知道说什么的表情,朱瞻基再次轻笑一声,然后说道:“不过你们放心,我那两位叔叔也不是什么糊涂的人,他们既然已经打定了主意不会动手,无非也就是想留个好点的名声。” “既然如此,他们就不会真的对你们起什么杀心,等我将你们送过去后,或许还会好吃好喝的待你们。” “等将你们送到我那二叔三叔那里后,他们自然也就没有了继续造反的理由。等大军的兵权一交,我会亲自去将你们迎回来,但如今,你们要受点委屈,为了朝廷的军队不自相残杀,诸位,你们可愿意?” 听着朱瞻基的话,尽管他们三人打心眼里并不愿意将自己当作人质似的送到汉王和赵王的手中,但他们也清楚,他们这位太孙殿下说的在理。 也没有为了满足汉王和赵王的意愿而故意糊弄他们。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那汉王和赵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十分暧昧。 并不像是要真动手的样子。 既然如此,他们也就没有理由真将他们三杨给杀了。 对于自身的安危,他们还是放心的。 并且,太孙殿下也说了这件事是为了大明朝廷做的,是为了大明朝的军队不自相残杀而做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说什么? 大义已经顶在脑袋上了,他们还能拒绝不成? 毕竟,他们从前所表现出来的人设,可都是大明朝忠心耿耿的臣子。 从前表现的那么无畏,如今碰见事情了,就退到一边? 总而言之,只要他们还想在这位太孙殿下的手下混,这一次,他们是不去也不行了。 当然,他们也不是完全被逼无奈。 这不去是安全了,但,去也有去的好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