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一群留心听他“采访”的人都无语了。 他们怎么没有发现,韩平还有这么幽默的一面。 只是,你玩幽默是不是分一下场合啊。 没见他们都紧张成什么样了…… 韩平也露出了笑容。 他知道这位乌记者的意思,摇摇头表示刚才都是个玩笑后,说道: “你也知道,我才刚到柏林,电影节的展映阶段也才刚开始,你让我从哪里了解其他电影?” “……” 乌鸡哥有些尴尬,他没想到韩平会这么回答。 他算老记者了,在香江采访过不少导演,他们即便没有看过同行的电影,遇到采访的时候也会夸几句,这已经成为规矩的一部分。 但韩平…… 你为什么就不能夸几句呢? 要知道,来参加欧洲三大的,在各自国家内部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导演,要么就是那种天赋异禀的天才导演。 不然每年想要参赛的电影那么多,为什么最终能入选主竞赛单元的就那么二十来部? 而韩平看了一眼他那眼神,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但也不惊讶…… 看这位的年纪,怎么也有三四十岁了吧? 50后?40末尾? 香江那处环境他是知道的,处于港英的压迫下,记者这一行更难做。 他们看到的都是西方的强大,而香江和本土呢,在他们眼里是孱弱不堪的。 在他们的观念里,“西方强大”慢慢深入人心。 虽然不是全部人都有这么个想法,但这种想法无疑具有普遍性。 一国是如此,缩小到电影行业同样如此。 华语片曾经在香江辉煌过,只是因为那段特殊的原因,辉煌不再。 现在的香江电影业,在乌奇这样的记者看来,无疑是堕落的。 充斥着屎尿屁,或者是颜色电影,艺术片? 已经没有艺术片了。 至于内地电影,他们更不看好。 想想凤凰和长城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落寞的,就很容易想象香江观众对这类电影的感官。 土,土的掉渣,即使是艺术片,同样土。 一部落后国家电影导演拍的一部土的掉渣的电影,能在柏林电影节上,击败众多西方电影? 完全不可能啊! 上一次华语电影在欧洲三大获奖,还要追溯到1975年,那一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他们香江导演拍摄的电影拿到了技术类奖项。 是的,就是这么可怜,缺少荣誉不说,更是和大奖无缘。 他能理解,但不认同。 所以,韩平不紧不慢地说道: “在拍摄《山楂树之恋》的时候,没有人想到我会申请参加本届柏林电影节。已经多少年了,华夏和华夏电影人缺席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盛事。 电影拍摄完成后,我说我要参加柏林电影节,很多人以为我是异想天开。 别看我拍了几部电影都取得了成功,但在不少人看来,商业片证明不了什么。 而我,一个身上没有任何荣誉的人,却想要在电影艺术的殿堂上证明自己,这是多么的可笑啊! 可结果呢? 我入围了,惊掉了不知多少人的眼睛。” 说到这里,他的表情多少有些得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