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一老师一心教授,两孩子十足童趣-《铜人图》


    第(2/3)页

    弃疾听象棋与实战大有不同,不由微微失望,郓王如何看不出来?便指着棋盘,道:“象戏来自演兵,这盘上就有无穷学问,我大宋文人多喜用之论兵。司马光、晁补之如此,尹洙任职西北边陲数年,深谙边事,尤爱以象棋论兵,著书立说。七国象戏是北宋时司马光根据当时民间流行两人对阵的象戏,以东周战国七雄时代为背景而设计的。司马光自幼就酷爱象戏,却觉得两人对阵的象戏不能过瘾,于是自己设计出七国象戏,将棋盘扩大为纵横十九路,由两人能玩的象戏改为能七人各执一国棋子玩的象戏。

    “七国象戏的棋盘纵横有十九条线,一共有三百二十四个格子。七个人玩时,玩家各执一国的棋子;六个人玩时,则秦国要与一国连横;五个人玩时,楚国必与一国合纵;三个人玩时,秦国要与两个国家连横。玩家可多可少,非常的灵活,能让人感受战国时七雄间的数百年风起云涌,国家兴亡。那什么是“连横与“合纵呢?其实就是对于七个玩家对阵时,玩家能执“连横"与“合纵”的国家,就是一人能执二国或三国的棋子。注意:“只有秦齐楚三国能“连横”与“合纵其他的国家。战国时期秦相张仪提倡“连横”之术,而佩戴山东六国相印的苏秦则提倡“合纵之术。七国游戏就是司马光从战国七雄的历史背景中设计出来的。

    “你们且看这马:起马局,因为方能布局屏风马,可以应对所有的布局,因此,首招起马也有试探对方出招的意图,无论对方如何走,红方都能走出屏风马,再变换成满意的布局。现成在棋坛后手方直接进出压制起马局,但红方依然保持另一匹马的跃出,所以,起马局依然很流行。故与胡虏之争,常陷于平原,总需背靠川陕。而失却燕云十六州,少了养马之地,中原更像没了腿脚、臂膀。

    “一旦学会象戏,俯瞰棋盘,犹坐观天下局势,立时多有谋断。而输赢全在灭将擒帅,少不了气量沉稳及谋略才智,欲速则不达,切不可操之过急,却是好玩的紧呢。”怀英、弃疾由是兴趣大增。

    郓王才高八斗,又是象棋高手,交代棋具、棋盘、棋子过后,更将规则,行动、下法、杀招、局面、胜负等讲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特别是讲中盘局面胶着之时,攻则雷霆万钧,守则固若金汤,避则闪转腾挪,迎则针锋相对,两个孩子如痴如醉,直有纵横捭阖、睥睨四方之感,眼前无物不是棋子,桌凳、树木等看起来都像车马炮到处乱晃。

    大凡棋艺无不是易会难精,象棋亦是如此。郓王用了一个月时日交代各关节紧要处,怀英、弃疾都是聪明无比,立时便能融会贯通。郓王自是满意非常,更留下口角:“车前马后;发炮逐卒;如电掣雷轰,……,算隐着要成杀局,使急着恐悻不完。得先时切忌着忙;输棋时还叫心定。子力猛局中寻胜;子力宽即便寻和。学者详察于斯言,可为国手矣!”怀英、弃疾仔细背诵,牢记在心。

    教会基本棋步之后,郓王亲自与二人摆棋谱,更将檀公三十六策融于棋局之中。

    “象棋理论上的某些热门课题,譬如如何以静制动,因势利导;如何配置子力,协同作战;如何平衡局面,寻求相对的理想位置;如何开拓空间,抢占全局制高点等等,在飞相局的多种变例中得到了清晰的印证。所以说飞相局,是功夫棋,要慢慢品才有味,俗手,新手,小白,菜鸟,难识棋中奥秘。阵法最讲究功夫,没有前面的阵法做铺垫,很难理解飞相局的妙处,正是发现了以上布局的弱点飞相局,才获得重生。

    郓王便各用一盘棋来演示一条计策的精妙。

    怀英、弃疾均是出身官宦世家,家中藏书甚多,弃疾爷爷辛赞本身是大宋进士,怀英的母亲柳氏也颇读过一些书,二人自幼各承庭训,都有些文化功底,怀英年龄更大,受教更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