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广平镇的硝烟尚未散尽,朱高炽与朱雄英已在升龙府帅帐内展开了对安南全境的最终清剿部署。 朱雄英手持安南舆图,指尖划过那些标注着“割据势力”的红点,沉声道:“胡季犛已死,但安南各地仍有不少散兵游勇与地方豪强拥兵自重。若不彻底清除,日后必成祸患。” 朱高炽点头赞同,目光锐利如鹰:“传我将令——命沐英率军清剿北部谅山、高平一带的莫氏余部;常茂领兵南下,平定南部占城残余势力;其余诸将各领所部,分路扫荡各州府的割据武装。记住,凡负隅顽抗者,一律格杀勿论!” 军令如山,明军诸将领命后即刻兵分多路,如潮水般涌向安南各地。 沐英所部在谅山遭遇莫氏豪强的顽强抵抗,对方凭借山林地形设置陷阱,一度阻滞了明军的进攻。 沐英却并不急功近利,而是派精锐小队迂回包抄,切断了叛军的粮草补给。 不到三日,弹尽粮绝的叛军便纷纷投降,拒不投降的三百余叛军被沐英下令全部斩杀,尸体悬挂在山林间,以儆效尤。 常茂在南部的作战则更为迅猛,占城残余势力依托沿海岛屿负隅顽抗,蓝玉亲率水师乘风破浪,用火攻烧毁了叛军的八十余艘战船。 随后,明军登陆岛屿,对叛军展开地毯式清剿,斩杀叛军首领以下两千余人,彻底平定了南部海域。 短短一个月内,在明军的雷霆攻势下,安南境内的所有抵抗势力被尽数剿灭。 战后统计数据送到升龙府时,连见惯了大场面的朱高炽都不禁为之动容: 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六十八、户三百一十二万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马四百二十、牛三万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 这片土地的富庶与辽阔,远超预期。 消息传回南京,朱元璋龙颜大悦,当即下旨昭告天下。 圣旨中声称,此次明军出征安南,是“受安南陈朝皇帝相邀,为陈氏王室复仇”,目的是“期伐罪以吊民,将兴灭而继绝”。 这一说法旨在为明军的军事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表明大明并非侵略,而是应陈朝宗室的请求,前来讨伐篡逆的胡氏政权,拯救安南百姓于水火之中。 同时,朱元璋还表示,将对“久染夷俗”的安南百姓“设官兼治,教以中国礼法”,以实现“广施一视之仁,洪武太平之治”。 这一表述则体现了大明作为“天朝上国”的文化优越感,认为安南需要接受大明的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太平盛世。 然而,圣旨中最关键的一条却引发了轩然大波——由于“陈朝子孙被胡氏杀戮殆尽,无可继承”,大明决定在安南设置交址都指挥使司、交址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及交址等处提刑按察使司,将安南直接纳入大明版图,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这一条款彻底暴露了大明吞并安南的真实意图。 此前的“为陈氏复仇”、“教化百姓”不过是借口,最终目的是将安南变为大明的一个行政区,实现对这片土地的直接统治。 这一决定不仅在安南境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不满,也在大明朝堂之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一些官员认为,安南自五代时期脱离中国版图以来,已经独立数百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当地百姓对“安南”的认同感远高于对“大明”的归属感。 第(1/3)页